文/圖 阿北

相信最近的日子裡,大家的手機或是電腦一定都看到很多 Alfa的資訊吧!? 不管是廣告或是媒體的心得報導等等,因為就連阿北自己的生活圈也是滿滿的 Alfa,就連脆上面的貼人也不知道為什麼跑出一大堆 Alfisti(Alfa粉),其實說真的有一陣子阿北真的很想購入156手排,但是無奈當年純手排的版本並不好找,現在想起來真不知道是救了阿北一命還是……畢竟當年可沒有 7年20萬公里的保固(OS: 那些在問總代理尚騰有沒有辦法撐 7年的朋友,你們真的知道幕後推手是誰嗎!? 你家的小美冰淇淋可能歷史比你還悠久了)。、

這次的試車原廠提供了 Giulia Intensa及 Stelvio Intensa兩個車型,與少量的(大約4台)黑色 Stelvio Intensa,雖然九成的車型都是紅色,但是阿北就是運氣好抽到了黑色 Stelvio Intensa車型,雖然與大家印象中紅色塗裝的 Alfa完全不同,但是黑色塗裝的設計其實也更增添了許多暗黑氣息,當然對於拍攝來說黑色絕對是沒有紅色容易將線條展現出來,再來就是 Stelvio Intensa的設定是屬於 SUV的定位下,關於操控這檔事情其實也會因為車高及車重,造成跟 Giulia Intensa不同吧!? 而作為媒體來說不管是哪個車型其實都是充滿了期待,畢竟這一等就是 18年。

我們先來說說車輛的規格吧!! 無論是 Giulia Intensa或是 Stelvio Intensa兩者皆是搭載著 Alfa Romeo 自主研發高性能雙渦流引擎,在 200 bar的高壓噴射條件下,可以發揮出280hp/ 5250rpm、40.7kgm/ 2250rpm的最大輸出表現,而這具引擎拜鋁合金本體的採用下,整體重量也能維持在不錯的 146.4kg,說真的以 2025年的現在來看,阿北個人認為這樣的出力其實並非最頂尖,但是在 ZF8變速箱及 ATC的支援下, Giulia車型則是可做出0-100km/h加速:5.2秒的優異成績,而這絕非單純動力或是傳動能達到的設定,由此可見這品牌優異的全車調校水準。

另外阿北也想說一說,距離 Alfa上一輛純後輪驅動底盤的 75 已經是停產 20多年的時間,加上現今車輛的動力愈來愈飽滿,座艙設計也需要保有一定空間的條件下,75的底盤設計已經是無法納入參考,因此 Alfa團隊花了將近 10億歐元費用,在不斷地修正進化下才完成目前我們看到的 Giulia及 Stelvio,在來一個問題就是大家都在問的:為什麼Giulia Intensa及 Stelvio Intensa明明有純後輪驅動車型,台灣卻選擇四輪傳動車型!? 這個答案尚騰也在這次試車活動告訴了我們,目前除了Giulia Quadrifoglio以外,其餘的版本的 Q2(後輪傳動)車型都已停產僅剩下 Q4(四輪傳動)進行販售。

隨然這對於偏執狂來說或許有點失望,但是 Alfa依舊在 Q4上保留有最大的操控魅力,因此 Alfa替Giulia及 Stelvio搭配上了前鋁合金雙A臂、後鋁合金多連桿,並且負責轉向的前懸吊部分,更是透過 Alfa專利的半虛擬轉向軸設計,讓前懸吊盡量維持垂直下,讓駕駛者擁有絕對平衡的轉向手感,不會因為路況貨去切角的差意造成手感上的些為差異,但說真的這個對於一般人來說絕對是相當奢侈的設計。

另外 Intensa車型上還有標配 SDC主動式懸吊跟可以透過油門、煞車、轉向角度去做車身穩定的主動式系統,而 Q4上的 ATC主動式扭力分配功能則是在 Sprint & Intensar皆有,車輛一般的狀態下皆是以 100%後輪驅動為主,依照路況的不同才會有將扭力分配到前輪,最大前後輪可達 50:50的扭力分配,而 150毫秒的作動時間也消除了過去很多大量扭力分配差異時造成的操控風險。

看了一些基本規格後我們來進入今日 Stelvio Intensa試駕後的想法吧!! 首先打開車門進入車內後稍微摸了摸看了看,說真的內裝的配置與現行販售車型有著很大的不同,可以看得出來 Alfa會希望駕駛將更多心力放在每次的駕馭上,這一點阿北會希望準車主們有心理準備。

標準的潛望式儀表的設計雖然已採液晶設計,不過在三種切換模式下,還是傳統的經典模式最對味,除了指針跟刻度完全復刻過去車型外,濃厚的與過去致敬意味也讓人看到 Alfa的溫度。再來看到中控影音螢幕的部分,雖然位置設計在冷氣出風口上方,許多的車型都會直接做一個巨大設計,讓整體設計感看起來更豐富,不過 Stelvio則是將螢幕藏在了中控台的下方,完全保留駕駛的最佳監控路況的視野,以駕馭為出發的設計在每個小細節內都能看到。

方向盤部分的握感確實很棒,愛車的你一定懂阿北在說什麼,有一種方向盤就是握上去後,你就會跟車輛直接產生心靈感應,透過方向盤可以知道車輛的許多狀態,今天是開心還是郁悶都能傳達給駕駛,另外換檔撥片的設計一如義式浪漫採固定方式,但也因為如此撥片的長度則是設計的較長並且採用鋁合金材質,觸碰到瞬間與方向盤相同……這也太香了!!

最後在正式進入試駕前阿北還是想說一下單純的乘坐感,基本上這次上山的路上阿北是乘坐在後方,說真的 Stelvio的後座並不算大,前方人員約 170公分的身高狀態下,阿北的雙腿是有點需要張開閃來避前方椅背的,當然這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後輪驅底盤的主軸下,其實中央傳動軸造成的地板隆起,基本上後座兩個大人就已經是差不多了,至少這樣兩個人的大腿是不至於會打架。

當然後座是否會暈車一定也是 SUV車型的一個罩門,畢竟車高較高所造成的晃動感也是遠本一般轎車來得強烈,DNATM Pro 駕駛模式則是可以提供 Dynamic、Natural、Advanced Efficiency三種動態模式,基本上就是常聽到的運動、一般及節能,在運動的狀態下旋鈕中間的避震器燈號會跟著亮起,如果今天在較差的路面下原廠建議駕駛可以壓下避震器燈號,將懸吊設定為偏軟好藉此讓輪胎可以與路面有著更好的服貼。但是也因為這樣其實在 Dynamic避震器偏硬的狀態下阿北並沒有感到任何不適,甚至還可以一路看手機上山,不過一但調軟後立馬就有種快要暈車的感覺,當然這個部分每個體質不同不能以偏概全,但不得不說 Stelvio後座支撐性確實很棒,跟前座相比有過之無不及。

最後我們來談談 Stelvio Intensa的操控感想吧!! 與 Sprint相比 Intensa在配備上則是更佳優異,在多了CDC 底盤主控系統、SDC 電子式主動懸吊及限滑後差速器下,對於操控上確實有著相當大的幫助,另外鋁圈部及輪胎部分也一併從 Sprint的 235/55 R19提升到20吋琉金五環競化鋁圈&輪胎 255/45 R20,其實在兩者大約30萬的價差來看,阿北真的覺得 Intensa更是划算不少,光是 CDC 、SDC就不是後改可以擁有的。

實際加速上來說 280hp/40.7kgm的動力對於 Stelvio Intensa來說並非特別勇猛,整理加速不是那種會讓人感到害怕的地步,不過在 ZF8速手自排變速箱的的搭配下,每次換檔都能帶來不軟腳的加速能力,阿北認為這樣的輸出體感,對於第一次開到這類運動型 SUV的駕駛來說是足以滿足的。而彎道內的避震器支撐性是阿北豎起大拇指的部分,Dynamic模式下避震器雖然明顯感覺硬朗,但是對於坑洞的處理還是相當棒,簡單來說就像是一組中高階避震器般的Q與支撐,並不會到死硬還是太硬等不舒適感受,想返的一般模式下的懸吊表現則是無法匹配 Stelvio Intensa的底盤與動力,奇妙吧!? 這就是Alfa。

轉向部分更是沒有任何虛位,方向盤一切車頭就立馬朝著駕駛要的位置一路殺進去,還直得一提的部分就是方向機的圈數,雖然阿北並沒有實際去認真詢問方向幾齒比,但 Stelvio Intensa左右死點應該是在兩圈內,這是一輛 SUV應該會出現的設定嗎!?

嚴格來說 Stelvio雖然作為一輛 SUV,但是阿北認為其實是不及格的,嚴格來說 Stelvio就是一輛比較高一點的 Giulia,如果您是想要買來一家合樂融融的話就別想了,但是如果您是單身不想開低底盤的車,或是跟太太的兩人小世界 Stelvio確實相當適合。




最後修改日期: 2025 年 9 月 20 日

作者

留言

撰寫回覆或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